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4-11-05 01:13:26
今天的标题是故意的标题党,也有很多歧义。这样做的目的是引起注意,因为上周的新闻大家都知道了,在我的老家
山西的悲剧发生之后,老读者璐璐就在剁手群提醒,编辑部要赶紧发每年夏天都要发一遍的这篇文章了:
所以,今天的文章是旧文重发,我直接把往年的内容贴到下面,希望我们大家能够分享扩散,转发越广越好。
每年都有很多儿童溺水身亡,原因是,大部分家长对“儿童溺水”的认识远远、远远、远远、远远不足。以及,整个社会对“防止儿童溺水”的安全教育和警示提醒也一直做得不够好。
来,1-4岁(为什么我要专门说1-4岁?后面会提)的家长,下面这组是非判断题,看你能做对几道:
1-14岁儿童意外致死的首位原因是溺水,而且,溺水在1-14岁儿童意外致死的各项原因中,占比高达51%,远高于排在其后的交通事故(28%)和跌落(7%)。
这组恐怖的数据,来源于中国疾控中心和全球儿童安全组织在2017年联合发布的《中国青少年儿童伤害现状回顾报告》,报告集合了2010-2015年六年的数据,能够说是相对科学的统计:
比如,你可能会觉得,0-1岁的婴儿不太可能溺水。但事实上,在0-1岁的意外死亡中,溺水虽不是首位,可比例也高达7%:
再比如,溺水主要发生场所的前三位为:公共居住场所(26.78%)、家中(17.06%)、农场/农田(13.61%)。
另外,报告中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0-18岁溺水身亡的儿童中,有将近一半都集中在1-4岁这个年龄段:
如果把14岁+的剔除出去,那其中1-4岁的占比会达到57%——所有家长都应注意预防家中孩子溺水,1-4岁儿童的家长尤其更要注意。
溺水发生的几率,并不比交通事故、跌落等意外事件高,可为何会成为1-14岁儿童意外致死的第一位原因呢?
因为溺水的致死率非常非常高——溺水的发生,通常都是悄无声息的,尤其对1-4岁的宝宝来说,旁人几乎感觉不到动静。而且从开始溺水到最终溺亡,时间是非常非常非常快的。
2017年1月3日,轰动全国的咸阳4岁男童溺亡事件,孩子的妈妈当时离孩子非常非常近,但因为在玩手机,没有注意到孩子私自从浅水区走到了深水区:
2017年5月16日,烟台招远的婴儿溺水事件中,家长是因为想“透透气”,就把孩子“交给”了在看手机的游泳馆店员:
2018年5月17日,晋江陈埭镇发生的的婴儿游泳馆溺水事件中,孩子的母亲因为要买奶粉,就把孩子“托付”给了游泳馆的员工,自己离开了游泳室:
这几个事件的共同点都是,家长的视线离开了正在戏水的孩子,没有持续地提供【接触式看管】:
无人看护的时候,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水里或水边上,即使是一秒也不可以。包括浴池、马桶、戏水池、游泳池、钓鱼池、温泉、湖泊或大海。
1-4岁儿童溺亡的主要场地不是江河湖泊野池塘(也没有家长会心大到让4岁以下的孩子去野水塘玩),而是自己家中的脸盆、浴缸、水缸、马桶和公共泳池。
这不是开玩笑,不是开玩笑,越是大家认为不有几率发生危险的地方,反而越可能会有危险。防止溺水,特别要注意这些灯下黑的区域。
救生圈执行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救生圈》,游泳圈执行的则是《充气水上玩具安全技术方面的要求》。
也就是说,游泳圈是玩具,若使用不当的话,这个充气玩具非但不能救命,反而还会害命。换个说法,假如没有这个充气玩具,你也一定不会放心把孩子一个人留在游泳池里,你一定会时时刻刻和孩子待在一起,持续地提供接触式看管。
越是这样想,越容易疏忽,只有对最坏的结果有假设,才能做出最好的防患计划。总感觉自己是“天选之子”和“天选家长”的心态,万万要不得。
我们在防火教育上已经做得很好了,几乎是全民学习,全民参与,全民实践。但在针对家长的“防止儿童溺水”的安全教育上,一直都不怎么样。尤其是1-4岁的溺水重灾区,官方的宣传教育几乎(请注意这个词)是缺失的。
话又说回来了,防溺水的宣传教育,比防火教育困难得多,因为失火事故的季节性特征不明显,每个季节都可能是多发季节。所以政府能做到天天教育,时时教育。这样就有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慢慢把“防火”这件事扎到大众心里。
但溺水事故的季节性特征很明显,大多分布在在7、8月份,这就很难做到“天天教育、时时教育”。而且,不一样溺水事故的差异化,决定了防溺水宣传教育也必须有差异有针对。
比如,4岁前的防溺水宣传教育,和4岁以后针对的人群完全不同,必须各有侧重;城市和乡村的防溺水宣传教育也完全不同,前者应该加大公共游泳池等场所的警示提醒,后者则需要刷大白墙、宣传车走街串巷、水库野塘添设醒目警示等等,尤其是南方水塘多的留守家庭,应该成为防溺水教育的重点对象。
但目前来看,官媒的防溺水宣传教育还是以农村和城郊的野水塘戏水为主,其他的则比较弱。
总之,整个社会对“防止儿童溺水”的安全教育一直在提升,可一直做得不够好。终究是要看官方怎么像防火教育那样继续提升和推动(拍中国梦的那几个明星,再拎出来拍一组防溺水的宣传片?),探索出什么样行之有效的防范体系和制度。
在防溺水教育这件事上,我相信未来会慢慢的好,但千万不要是建立在轰动的新闻事件之后的“慢慢的变好“。
备注①:报告的数据口径是门诊口径,所以实际发生在野外的溺水也可能比家中的多,但因为发现较晚,接触门诊的实际案例不多也是有可能的。无论实际哪个场所的溺亡事件更多,正文答案想表达的是,家中溺亡的案例非常多,家长应该予以重视,因为这点非常容易被忽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