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华体会app下载入口 发布时间:2025-01-18 15:26:03
11月8日,是第25个中国记者节。近年来,在军队新闻舆论战线上,一大批文职人员虽不穿军装,仍抵近一线、靠近现场、走近官兵,用有“兵味”、泥土味、硝烟味的文字与影像,让青春汗水绽放在练兵备战一线。
无论传播渠道、传播手段、受众习惯如何变化,有些东西始终要坚持——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不能变,真实记录、真诚表达的职责不能忘,靠过硬脚力、眼力、脑力、笔力生产优秀新闻作品的本领不能丢。
当年来到战地记者队时,我的确有过犹疑:我能坚持多久?时至今日,已经是我成为文职人员的第6个年头,也是我深入一线年。我的热情丝毫未减,甚至远胜当年,因为我见证了太多平凡、太多非凡。
“翻过海拔5800多米的达坂,到营区的路就好走些了。”开车下山来接我的班长,一路上讲了不少生活训练中的小花絮——炊事班种下洋葱当盆栽,会餐时与兄弟单位互相分享美食,比拼匍匐前进时粗粝的沙石“钻”进作战靴……
其实,对走过不少驻高海拔地区部队的我来说,这些故事并不陌生。但新奇的是,不同的人经历类似的故事,视角不同、感受不同,新闻的内涵与呈现也大不相同。作为记者,我只需发现、挖掘、记录,平凡中自有真情流淌。
经过一天颠簸,终于到营区了。我抬眼打量,营区夹在两个山峰间的狭长平地上,山上积雪似有摇摇欲坠之势,压迫感十足。刚下车,我摘了手套正想对官兵敬礼,就被一双龟裂粗糙的大手紧紧握住。
连长阿地力江·阿不都热合曼很客气:“记者你好,我们这小单位没啥过硬的成绩,能被宣传一次不容易。我们这儿的条件你也看到了,注定要让你受苦了。”“全副武装”的连长戴着防寒面罩,只剩两只眼睛露在外面,我看不清他的表情,却能从他略带口音的话中听出些许腼腆和满满诚意。
前往训练场需爬上一个约45度的坡。也就100米的距离,我足足走了5分钟。当终于越过这个微不足道的坡、看到官兵们训练掀起的尘土时,我更深刻体会到,没什么能成为他们练兵备战的绊脚石。
“有一个道理不用讲,战士就该上战场……”雪藏余晖,星起夜沉,伴着歌声,连长带队归营。跟在长长的队伍后面,我每一次呼吸似乎都用尽力气。
“我们守着祖国的边防线,条件是苦点,工作是累点,但我们和其他兄弟单位一样,要挡住吹向这片土地的‘风雪’。”连长的一日工作点评,似乎概括了我过往的采访经历与感悟:在联勤保障部队某团,我遇到苦守油库的“二人组合”;在东部战区陆军某旅工兵连,我见证工程兵在烈日下苦练架桥铺路;在空军某场站,我采访了日复一日重复平凡工作的驱鸟员;在南京长江大桥,我把镜头对准节日期间巡逻警戒的武警战士……
“不是战位需要我,是我需要战位。只有坐在雷达操作台前,我才觉得心安。”前段时间,我赴东部战区海军太原舰采访,二级军士长于保香与我分享了一次排障经历。
那次演训,太原舰作为主战舰艇刚进入战斗航行状态,雷达突然无法加高压,难以对射击目标进行跟踪。“演训等着主炮,主炮等着雷达,雷达等着我们。”于保香边穿救生衣边向上级请示,让两名战友做好前出舱面维修作业准备。
如果说“于班长们”是身处一线的“高光战士”,那隐身于岸岛洞库、深山密林的官兵们,就是默默奉献的“幕后支援”。他们平凡的战位鲜有聚光灯照到,但一直铆在战斗链条上——每艘军舰远航,必有常居水线以下的机电兵为战舰冲锋提供不竭动力;每架战机警巡,少不了质控员用数据为战机“健康”把脉;每枚导弹发射,都要通信号手接好接地线,打好接地桩……
“你一个文职人员,天天东奔西跑不累吗?”面对这样的一个问题,我感觉自己得到的远大于付出。前两天,我收到一名采访对象发来的信息:“没有想到我这些平凡小事也能登上报纸,稿子在朋友圈都刷屏了。”我的工作激励了官兵,他们的工作对我和读者来说,又何尝不是一种激励呢!
金秋时节,我来到北部战区空军航空兵某旅“夏北浩模范机务中队”采访机务兵,心里惦记着写些飞行的故事。
缘分使然。在该旅“向夏北浩学习”故事会上,我遇到一位此前经常联络、却素未谋面的“老朋友”李勇。站在讲台上的他,平头短发,发鬓微白,可身板挺直,说话利落。在我印象里,总以为他是名年轻飞行员,因为数次通话,他给人一种充满激情与朝气之感。真见了面才知道,他是名军龄30多年的大校。
本想忙完手头工作再抽空拜访李勇,但这样见面也挺好。台下数百人,他需要注意不到我;台上就他一人,我能好好端详这名“老飞”。
在报社工作,不懂得飞行训练,不多向飞行员学习,就容易说外行话,丢人事小,影响工作事大。虽然我是空军院校毕业,还在航空兵部队摸爬滚打好几年,但在飞行专业上只能算是“半吊子”,所以我平时注重和飞行员建立联系,有机会就多请教。前几年李勇投过一篇稿件,我从文字中察觉这是个飞行专家,打电话一问果然如此。自此,我们大家常常联系沟通。
那天故事会,李勇没讲自己熟悉的飞行,说的是维护战机的人——机务兵。主题不小,但他讲的几个故事都不大。
有年冬天,部队刚换装新机就参加空军“金头盔”比武。比武当天,李勇接战机时,半天没找到机械师孔德喜。多少年了,孔德喜总会在战机旁等着。关键时刻人去哪了?最终,李勇在机舱里发现了他。原来,当天气温低,孔德喜担心座舱冷,就用自己的身体把驾驶杆、油门杆、座椅给焐热了。
还有一次赴高原驻训,考虑到战斗值班室距战机有段距离,上级为值班人员配了一辆车。但有次警铃响起,车辆却趴窝了。李勇还没反应过来,一个个机务兵就跑向飞机,他立马跟上,登上战机已是脸色发白,机务人员赶紧给他接上供氧设备。等他驾机滑出时,一回头,往日整齐列队放飞的场景没见到,那群钢铁汉子已因高原反应瘫在地上。
飞行员忙,抽出点时间不容易。看李勇走下台,我赶紧约他在塔台一角见面聊聊。
电话沟通多少次,也不如这次聊得深——还是飞行学员时,他就打破航校5000米跑、10000米跑纪录;飞教练机后,他很快成为教员眼里的好苗子;首次和空军各路高手较量,他一举拿下“金头盔”;这几年,他编写飞行安全警示录,编辑飞行作战学刊……就这样,我们聊到饭点,聊到餐桌,聊到我预订的火车即将出发。
采访结束临行之际,我忍不住问了一句:“是不是飞不上新型战机了?”“能飞就好!”李勇说得云淡风轻,“若能,我愿意飞上一辈子。”那一刻,他笑得灿烂。我怔了一下,随后释然:追梦人,无关身份;奋斗者,青春不老。
“没想到文职人员也这么懂狙击,我们大家可以好好聊聊。”那一次,从机场前往高原营区的路上,我和“最美新时代革命军人”、武警西藏总队某中队副小队长杨友刚,从一见面便一路畅谈。
为了拉近彼此的距离,我提前恶补了不少射击专业相关知识,总算没在这位“高原枪王”面前露怯。
一路颠簸,抵达营区时已经入夜。杨友刚让我在宿舍楼前的石桌旁稍等,说要给我看看他的“宝贝”。原以为他要展示获得的奖牌和证书,可他摇了摇头:“那都是过去的成绩,有啥好看的?”
很快,杨友刚带着个旅行包过来,里面装满了笔记本。他拿出一本轻轻翻开——“这是我记录的第一张射击心得”。微微发黄的纸张上,不仅记录着子弹射出的时间、天气、风速、海拔和弹着点,还记录了击发时的情绪状态,以及对射击结果的分析。
“你看这一枪,虽然脱靶了,但我感受到狙击不光要苦练,还得懂高等数学,懂空气动力学……”任务前浏览采访对象材料时,我看到“近30万字学习笔记”的表述,觉得只是个数字。现在,这一个数字一下立体起来。“每一颗子弹都不可辜负,每一枪数据都是宝贵财富。”顺势而为,我的第二场采访在路灯下完成了。
第二天一早,杨友刚带队前往附近靶场训练。那天高原晴朗无云,远处是蓝天碧草的美景。顺着战士手指的方向看去,我眯着眼勉强找到了1000米外的半身靶。
杨友刚先做示范。他果断判断、击发,几秒后,山谷中传来子弹击中钢板的声音。
“狙击靠的不是感觉,更不是运气。”不同于聊天时的温和,杨友刚的授课有些严肃。射击脱靶的战士小姜埋怨运气不好,便受到了批评:“如果那个靶子就是劫持你亲人的歹徒,你会把命中的希望寄托于运气吗?好好反思一下!下一组……”
“别看我刚才批评小姜说话重了些,其实他是同一批狙击手里进步最快的。精通高原狙击的骨干都是‘宝贝’,所以更要高标准严要求。”训练间隙,杨友刚悄声对我说,“当年达娃卓嘎第一次参训,还抱怨我对女狙击手要求太严。我当时问她,子弹分性别吗?歹徒会因为你是女狙击手就站着让你打吗?”杨友刚提到的达娃卓嘎,被评为“中国武警十大忠诚卫士”,因数百米外一枪打断炸药包导火索的事迹火遍全网。
高原天气变化无常,刚返回营区,天色就阴沉了下来。杨友刚带我走进他所在小队的宿舍,他的床铺紧挨着烈士胡雨的床铺。
多年前,下士胡雨在执行任务时壮烈牺牲,年仅19岁的生命永远留在了雪域高原。
杨友刚清楚记得那天执行任务前胡雨说的话:“放心吧班长,没问题。”没想到几小时后就是永别。当时,杨友刚抱着满身是血的胡雨冲进医院,胡雨被推进抢救室,护士提醒杨友刚也赶紧去包扎,他这才发现了自己腿上好几处伤口还在流血。一周后,正在住院的杨友刚不顾劝阻,坚决请求归队参与行动,完成了胡雨未完成的任务。
“平时对自己狠,才能在战场上对敌人更狠。”训练中每当逼近自己极限的时候,杨友刚就会想起胡雨——咬牙坚持,不只因为使命、荣誉,还为了不再失去战友。
其实,几年前,杨友刚有机会离开高原到院校担任教员,但他选择留下来,和他最珍视的战友们在一起:“我还是想留在高原,多带几批狙击手,他们是中队的‘宝’。”
相比于水面舰艇,潜艇更像一个沉默的存在。就好比我面前的海军某部通信技师黄健,娴熟利落地将操作台复位、上锁,一如之前成千上万次操作,就没有发出一丝声响。
相较于其他战位,通信战位还算“热闹”,电台里不时传来呼叫。作为艇上唯一能接触到外界的战位,经常听到有人说话,对黄健也是一种安慰。
刚下连时,黄健被分到一条吨位不大的水面舰上,多在近海活动。守着电台,他有时一整天都收不到几条报文。在舰上待了几年后,黄健上了艇。
此前,我采访其他潜艇官兵时,有人对水面舰艇部队很羡慕,宽敞的舱室、清新的空气,对他们来说都是“奢侈品”。可黄健面对从舰艇到潜艇的变化,很是欣喜:“这里能学到不少新东西!”尤其是开展协同训练时,电台响个不停,有时一天能收几百条报文。
舵信技师王同严也是个内敛的人,“很能忍”是不少战友对他的评价。前不久,王同严患上了肾结石,他想任务结束后再做手术,便忍着疼痛坚守战位,病情一拖再拖。他常半缩着身子缓解疼痛,身子习惯向左倾,上下舷梯时就会碰到右膝。渐渐地,他的右膝被磕出了一片青紫。战友发现了异样,艇长了解情况后立即上报,安排他住院治疗。
住了10多天院,王同严天天琢磨着尽快归队。一次,他的母亲打来视频电话——母亲很少主动打电话,她知道潜艇兵就是这样,一旦出海,十天半个月联系不上是常有的事。
王同严把手机拿近,镜头里只能看到自己的脑袋和背后白花花的墙,病号服的衣领被他挡得严严实实。“今天一天都感觉心慌,想着看看我儿。”闷性子的王同严说不出啥安慰的话,也怕母亲看出端倪,只能以工作搪塞:“妈,我这有点事,回头再给你打吧。”他知道,只要这话一出,母亲再多的唠叨也会憋回去。讲自己的故事时,王同严语调里没什么起伏。只有提到训练、专业,他才会多说几句。
采访结束,我准备上岸。阳光透过升降口照入艇内,晃得我有些睁不开眼。身边,两名潜艇兵站在阴影中,他们依旧沉默,双手却护在我左右。
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那么多官兵在鲜为人知的潜流中经受寂寞、枯燥、危险,他们就是我坚守的理由。
近两年,教育生态正在发生深刻的转变。不论是大学、中小学还是学生与家长,都将在国家战略的牵引下重新确认自身的定位与方向。
数据作为数字时代的“新石油”,不仅是传统产业、新兴起的产业发展的重要支撑,同时也是人工智能科学技术创新的关键创新资源。
数千年来,人类探索宇宙的脚步从未停歇,2025年亦是如此。在这一年中,一大批探测器将承载着人类的好奇心,奔赴“星辰大海”,去揭示浩瀚星空的奥秘。此外,人类还渴望能够“扶摇直上”,亲身进入太空体验秘境。
西湖大学生命科学学院、西湖实验室申恩志团队联合吴建平团队成功揭示了小鼠体内PIWI蛋白(MILI蛋白)与piRNA协作切割目标RNA(核糖核酸)的全过程。
北京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庞全全团队开发了一种新型玻璃相硫化物固态电解质材料,并采用该材料研制出具备优秀能力快充性能和超长循环寿命的全固态锂硫电池。
在相对较短的时间内,早期陆地维管植物为何会发生复杂变化?近日,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黄璞联合国内多名学者,发现并报道了在贵州下泥盆统蟒山群发掘的距今约4.1亿年前的“迷你”植物——包阳工蕨化石。
在星际空间中,被冰覆盖的尘埃颗粒是复杂有机分子生成的关键载体,因此,“看”清楚冰表面的原子结构,对于探索生命起源和物质来源具备极其重大意义。
近日,国务院批准同意《浙江省义乌市深化国际贸易综合改革总体方案》,此次改革以数字化技术全面嵌入交易、物流、支付、融资等贸易供应链监管与服务的所有的环节,为中小微主体降本增效,以此来实现“买全球卖全球”的国际贸易目标。
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实现从“吃得饱”向“吃得好”转变,但“吃得好”并不等同于吃得营养健康。一日三餐,看似吃饱吃好了,但很可能因营养成分摄入不均衡使身体处于隐蔽性营养需求饥饿状态。
全国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大赛(以下简称“大赛”)1982年创办,是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等共同主办的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赛事,旨在发现和培养青少年科学技术创新后备人才。
15日,2024年度中国气候研究重大进展发布会在江苏南京信息工程大学举行。此次发布的10项气候研究重大进展,涵盖气候预测、气候平均状态随时间的变化影响、气候系统演变等多个领域。
近年来,在青海省林业和草原局以及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的指导下,北京大学、山水自然保护中心等机构联合当地社区监测员,对2015年至2021年在三江源区域12个长期监测位点开展的雪豹等野生动物监测工作进行汇总,相关研究结果已在国际学术期刊《生物多样性与保护》在线
2025年1月1日起,修订后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条例》正式施行。这是继2007年4月1日《条例》实施以来,17年来的首次修订。
目前参数水平最高超导直线日,国家重大科学技术基础设施“聚变堆主机关键系统”的关键子系统“偏滤器等离子体与材料相互作用研究平台”完成测试,超导直线等离子体装置“赤霄”全面建成并投入运行。
我国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实施以来,已取得一系列重大找矿成果,一大批共伴生、低品位资源转化为可利用资源。
科学技术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层次地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的策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藏粮于技,科学技术创新保障粮食安全,杂交技术实现新突破,育成亩产超过1200公斤的绿色超级稻等,刷新世界纪录。
近日,深空产业协同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深空产业论坛在安徽合肥高新区举办,标志着深空探测产业化进程迈出坚实一步。此次活动的举办,也是合肥高新区着力发展未来产业的生动注脚。
2025年,人工智能究竟将怎么样发展?哪些领域会诞生新的消费场景?我们又可以如何拥抱变化?
为进一步加大对创新药的支持力度,国家医保局将研究出台一系列政策举措,包括拓宽创新药支付渠道、探索建立丙类药品目录等。